寫一首小詩送你   文/曲小青   光陰荏苒,逝者如斯。一場場離殤,這些年的眼淚,已化作潺潺流淌的小溪。   晚秋的落葉,劃過相思雨,點點滴滴,纏綿在屋檐下淋漓。無數個夢里,與你在窄窄的小巷相遇,時光稍縱即逝,那一次別過,從此,再也沒有了你的消息。   多年以后,紅塵情歌,變成了依稀往事。心心念念不忘的老地方,此時,已是流水落花春去也。我不曾忘記,回眸的瞬間,那失落的背影,以及一份真愛的丟失。   總會在等,春風又綠,遇見十里桃花,便是我的三生三世。一剪思緒不知不覺,壓彎了我的筆。秋風瑟瑟,撩撥著我半掩的窗子。一片片落葉,聚在一起,堆成了秋天特有的詩情畫意。   傾心這樣的季節,拾一枚楓葉寄給你。密密麻麻的小字,盈滿甜甜蜜蜜,一首委婉的小詩,不知不覺滑入了心底。牽著你的手,不問聚也依依,別也依依……   有來生嗎?如有,我愿是一片黑土地,你的鋤在我的壟上盡情的犁,種下萬紫千紅,種下一園子妖姬。 +10我喜歡

我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。   我不喜歡總是一群人聚餐喝酒,那會讓我感覺自己的腦袋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。   我不喜歡女友總是想要隨時隨地地粘在一起,那會讓我感覺身上帶了一個無形的鐐銬。   我不喜歡總是跟著別人去做事,那會讓我感覺自己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附庸。   于是許多人開始質疑我,說服我加入他們,如若不然,我就是奇葩,我就是怪胎。   我并不排斥必要的交際。人是社會性的生物,人際關系必不可少。但我們也應看到,許多人已然深陷于處理紛繁事務的泥淖中。他們小心翼翼地在人前表演,卻早已忘了面具下的自己。   需要認清的是,喜歡獨處并不代表孤獨。   狂歡的ktv,也有寂靜的角落。   霓虹的燈光,也有照不到的陰暗。   觥籌交錯的酒桌,更是酒水混著無奈入喉。   不要在意那些吃不到葡萄的狐貍,精衛也不會因大海的嘲笑而失去自己的信念。   我內心深知,這并不是我為了突出自己的卓爾不群而故作姿態,這僅僅是我在應對現代繁忙生活之余為自己留下的小小避風港。   正如叔本華在《人生的智慧》中所言:人要么選擇獨處,要么選擇庸俗。   古斯塔夫·勒龐在《烏合之眾》中對集體心態有著極為精致的描述:“人一到群體中,智商就嚴重降低,為了獲得認同,個體愿意拋棄是非,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。”   這不由讓我想起了一位在大學心理咨詢室見過的同學。   這位同學提到,當舍友都出門時,他會變得焦躁不安;   當聊天內容完全陌生時,他會覺得無比失落   他熱愛社團活動,卻會因沒被分配到工作而自我懷疑;   他跟許多人都處好關系,卻會因一次聚會沒叫上他而悶悶不樂;   他無時無刻都想知道別人的打算,即便是很無趣的事情也愿意加入其中。   這位同學當真是中了一種催眠——群體性催眠!   失去自己的思考與行動力之后,便急不可耐地想要融進群體,以群體的行為準則作為自己的行動標桿,這樣方才能換來一種虛假的充實感。   可嘆的是,不論是校園還是社會,都呈現著這樣一種趨勢:思維上偷懶,而只顧情緒發泄。從當初的城管打人之流,扶老人被訛之流,到最近的大學生網貸案,高考成績掉包案。只要一有風吹草動,群眾中便會傳出激烈的義憤填膺之聲。我們看不到真正理性的,獨立的思考,而是怎么爽怎么來的借題發揮。   當然,欲有獨立之言,必先有獨立之行。   學會獨處,在獨處中探尋答案。只有在獨處中,你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。   19世紀中葉,美國蓬勃發展的工業大步向前,經濟迅猛發展。而作家梭羅卻選擇在這個時候主動遠離塵囂,獨自在寧靜的瓦爾登湖旁隱居了兩年。   他說:“我寧愿在大地上乘坐空氣自由流通的牛車,也不愿在觀光火車的豪華的車廂里,一路呼吸著污濁的空氣上天堂。”   當別人問他是否覺得孤獨時,梭羅回答:   “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葉小舟嗎?我為什么會感到孤獨呢?我們的地球不是在銀河系中嗎?我覺得經常獨處使人身心健康。與人為伴,即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。我好獨處,至今我尚未找到一個伙伴能有獨處那樣令我感到親切。當我們來到異國他鄉,雖置身于滾滾人群中,卻常常比獨處家中更覺孤獨。孤獨,不能以人與人的空間距離來度量。”   是的,空間距離不是度量孤獨的指標,精神的富有程度才是!在生活中,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靠貼近他人來獲取認同感和安全感,一旦脫離集體便覺得不知所措,更甚者感到焦慮,感到恐慌。這是一種貧窮,精神上的貧窮。  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梭羅的“三張椅子”:一張用以獨坐,兩張用以交友,三張用以社交。這是他人生哲學的具體表象:簡單些,簡單些,再簡單些。   抽出時間來與自己好好對話一番吧,不要墻上的鏡子天天見,卻讓心里的鏡子堆起了灰塵。   有這么一個人,他可以在簡陋的石頭屋里長久伏案,只因“在休息室時,我可以獨處”——他是心里學家卡爾·榮格。   有這么一個人,他在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下工作,在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傳出后,記者都找不到他——他是理學家彼得·希格斯。   有這么一個人,她說:“我喜歡獨處,喜歡和我的狗一起散步,一起欣賞樹木、花朵、天空……如果給我機會讓我從周六晚上獨自一人待到周一早晨,我會很開心。”——她是奧黛麗·赫本。   獨處當真是一種特別的能力。   它給人以一個獨立空間,一份自由。這是人人都想要的,又是人人所懼怕的——自我思緒的檢閱,自我獨白的靜默,這該是一份怎樣的剝離洋蔥般的痛苦呀。   叔本華在《關于獨處》中對此就有十分貼切的描述:“因為在獨處的時候,一個可憐蟲便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。”   慶幸的是,我們可以看到,獨處之后的人,又大多學會了謙虛。因為他們終于了解到,剔除粉飾后的自己,有多么的不堪和淺薄。而有了這一份謙虛后,人們也才能有資格具體地、實在地去討論獨立與自由。   周國平更是一個懂得獨處真諦的人:   “獨處的確是一種檢驗,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靈魂的深度,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真正的感受。一個連自己也不愛的人,我敢斷定他對于別人也是不會有多少價值的,他不可能有高質量的社會交往。一切交往的質量都取決于交往者本身的質量。唯有在兩個靈魂充實豐富的人,才可能有真正動人的愛情和友誼。”   由此說來,我更愿意把獨處當成是一種近似于下午茶的饋贈——在疲憊的交際之后,沒有旁人打擾,安安靜靜地與自己對飲,互訴衷腸。捕捉到自己內心的真實脈動,在起身重新投入角色時邁出自信的步伐!   瀟灑風流的詩仙李白顯然深諳此道,一首《月下獨酌》淋漓盡致:   花間一壺酒,獨酌無相親。   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。   月既不解飲,影徒隨我身。   暫伴月將影,行樂須及春。   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亂。   醒時相交歡,醉后各分散。   永結無情游,相期邈云漢。   END   原創:逃的家   +10我喜歡

文|魚歌   01   幾年前的我,年輕氣盛,什么事情都想去嘗試,給自己定了很多目標,希望給自己的生活增加多些色彩。   然而,幾年下來,我除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,其他的目標基本上都沒有完成很好,就像沒有目標活著一樣。   直到今年遇到了我的大學同學。他是屬于一根筋的人,認定的事情一定要做成,從未放棄過。   在他眼中,做事情必須專一,定下了目標,就只剩下風雨兼程。   他說:“人生的目標太多,會讓你無所適從,不知道如何去實現目標。只有目標專一的人,才容易成功。”   說到底,也就是,你如果什么都想要,什么都想得到,反而可能會一事無成。   因為他,我認真思考,為什么我定了那么目標?為什么我什么都沒有做好?   是因為我有很多目標,但每一個目標又都不夠強烈。   也就是大家所說的,缺乏目標感。那么目標感究竟是怎樣的?   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,做畢業演講時說:“一個人真正的目標感在于,意識上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并在行動上心無旁騖、朝它靠攏。”   這樣看來,我以前就是一個沒有目標感的人。我定了減肥的目標,有了一點成效,發現減肥好辛苦,這不能吃那不能吃,我想我可以吃啊,吃了去跑步就可以。我這就是典型的有目標,沒有目標感。   所以說,我們是不是一個具有目標感的人?在一定程度上,會影響我們前進的腳步。   你能走多遠,看你有沒有目標感就知道。   因為夢想的實現,得具備一個明確的目標,并強有力地去執行,克服一切困難,完成它。   02   我們都知道,每個人,都需要給自己的人生設立一個目標。   就像萊辛所說:走得最慢的人,只要他不喪失目標,也比漫無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得多。   但是,有目標,不等于有目標感,大部分人是沒有“目標感”的。   目標感的核心,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,并保持初心,以此為行動指引。   說直白一點,就是有明確的目標,為行動指出正確的方向,并持之以恒地完成它。   我一個老同學。中學時學習成績平平,家庭條件也不是很好。   雖然他很早就展現出英語的天賦。但是他知道自己只能盡量而為。   大學的時候,他對自己進行了一次深刻的總結,認為自己其他方面都不突出,只對英語有著極大的興趣。   所以,他換專業,重新開始英語的學習,他知道自己只有在英語方面才能有所成就。自此,他確立自己要在英語領域打下一片天地的目標。   因為他目標選得準確,個人潛能得以充分發揮。在大學畢業的時候,就獲得出國留學的機會。   他對自己確立的目標更是矢志不移。留學歸來,在國內自己開了一家英語培訓機構,做得風生水起。   要想我們的人生走得遠,我們就應該具有目標感,專注于自己的目標,把其他偏離目標的東西都撇開不管。   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績,和他具有明確的目標,極其專注,并為之努力奮斗是分不開的。   可見,成功的人生,一定充滿目標感。   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,用盡全力的做一件事,是多么值得做的事。   03   目標感強的人,做事總是想辦法、馬上干。   沒有目標感的人,總是在無奈中被迫選擇,一步步走進無助的境地。   知乎上,有一個故事。一個很喜歡畫畫的少年,他描繪出的小鎮比童話還好看。他畫的那些畫面,在如今文化娛樂大爆發的時代,說不準能改編成動畫片。   左鄰右舍都夸少年,將來長大后,肯定能成為一名藝術家。   高中畢業后,他考進了省城內的某所大學,動漫設計專業。但畢業后,身邊人都勸說他,動漫專業,在三線城市并不好找工作。   于是他去了廣告公司做廣告,沒多久,因業務調整而失業。家人又把他安排進了工廠,每天做著流水線上的事情,人心都是空落落的。   他很不甘心,卻又不知從何改變。   當有人問他:“你為什么就沒有想過去找一份和畫畫、動漫相關的工作呢?”   他嘆了一口氣說:“畫畫,只是他人生的一個愿望,實現的機會太渺茫。再說,工作是父母托人介紹的,辭職不做,不太好。”   可惜的是,他只是把畫畫當成一個愿望,他的人生,只能如此得過且過。   如果,把他把畫畫當成一件稍有難度,卻可以努力攻克的目標,如今的人生,會不會是另外一番模樣?   沒有目標感,就做不到斷舍離,做不到把自己的所有時間和資源,都集中到一個目標上,當然會越過越差。   因為沒有目標感,所以有太多的不確定,成功自然與你無緣。   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,是因為他們有明確的奮斗目標,并全力以赴,最終實現人生的價值,這樣的經歷最動人。   04   作家熊培云說:“一個人的不幸,恐怕還不在于曾經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,而在于他雖然終日忙碌,卻不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么,最喜歡做什么,最需要做什么,只在迎來送往中匆匆度過一生。”   為了走得更遠,過得更好,我們要做的,就是明確目標,去執行,不怕挫折,堅持到底,這樣你正在尋找的東西,最終也會循跡而至找到你。   如果我們沒有明確的目標,即使用盡全力,也是徒勞無功,你的努力只是感動了自己,并沒有什么用。   在人生的競賽場上,沒有目標或者目標過多,都會阻礙我們的前進。沒有目標感的人是不容易得到成功的。   心無旁騖潛心而行,才是成功路上的助推器,才能走得更遠。 +10我喜歡

物欲橫流的社會,太多誘惑,憑一人之力,能抵擋幾何。兒時的一切,至今已物是人非,故作清高,模擬古人歸隱,一杯濁酒,幾個友人,暢談古今,對酒當歌,舉杯邀月,這樣的生活在現今的社會,只能想想作罷。   我很渺小,胸中并無大的志向,不能壯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。記得年前也曾幾度孤燈夜戰,傍幾首歌,幾本書,至東方之既白而不知。呵,那是曾今,而今換了環境,我變得有些慵懶;變得照鏡子時都不敢承認那就是自己,胡子邋遢,頭發凌亂;變得不敢接受現實。   高考失利乃成定局,它不應阻止我繼續前進,這樣想過很多次。   開心過,自豪過,迷茫過,墮落過,再三思索,重整旗鼓,決定繼高考后,再磨一劍,直指清華。“仰天大笑出門去,我輩豈是蓬蒿人“,90后的我們,又一代人,我們宣誓不會墮落,即使有過,也會化之為前進的動力。不經歷風雨,怎能見到彩虹,理想在不屑努力后,終會成為你今后生活的一部分,這是我一直堅信的。梅花香自苦寒來,我不怕孤獨,不怕寂寞,所有的困難我都遇見過,過程很痛苦,有時說的痛不欲生不是胡謅,而過了這個坎,又是一片藍天,你可以自由呼吸,帶著疲倦的身體,驀然回首,那些經歷過的困難磨難是多么的彌足珍貴。   我不愿,默默的終了一生。奮斗,奮斗,還是奮斗,奮斗人生,笑看人生。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,享受這一份不如意,它是你一生的印記,有了奮斗的目標,勇往直前,有時的麻木我們會一笑而過,痛并快樂著,因為我們有目標。   人生能有幾回搏,青年的我,決不能有半點猶豫遲疑,很多東西,錯過了將不再有。該抓住的決不能放過,可能抓住的,想要了,竭盡全力也要抓住。清華,我的夢,我不會放棄。等哪天,我一定會在清華校園里,仰頭觀天,放松拖得疲憊不堪的身體,接著微笑向下個目標走下去。(美文精選網:www.meiwenjx.com) +10我喜歡


黃詩志的推薦清單77030李易偉的推薦評比清單95293張文毓的優惠好物
陳火邦的特別推薦 黃雅文的評價心得43304吳嘉惠的推薦評比好物92847 陳志祥的優質必買清單何彥良的momo好物推薦28035 謝台利的優質必買清單17677林軒桂的好康推薦22808 楊佳昀的開箱嚴選推薦74863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68v6k3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